欢迎光临山东文发花卉苗木有限公司网站!
服务电话:13406606212
栽培技术
栽培管理
羽扇豆苗期30~35天,待真叶展开后移苗分栽。羽扇豆根系发达,移苗时保留原土,以促进缓苗。在定植以前视长势情况应进行1~2次的换盆,盆钵的选用高桶盆,以满足直根性根系的生长需求,确定合理的种植摆放密度。针对秋播种植,越冬时应做相应的防寒措施,温度宜在5℃以上,避免叶片受冻害,影响前期的营养生长和观赏效果。羽扇豆性喜凉爽,加上本身又属于多年生植物,因此在夏季高温时的管理中应特别注意,防止高温多湿、阳光灼晒造成的叶片发黄、植株生长矮小甚至死亡。园林应用中,也可直接将开花期的羽扇豆栽于林间树下、凉爽通风处,方便夏季管理。盆栽观赏后,要及时剪除残余花穗和枯老叶片,控制肥水,做好高温期遮阴防护工作,安全越夏。
土壤调节
依据羽扇豆的生长习性,栽培过程中控制和调节栽培基质的酸碱度(ph值)对于羽扇豆的正常生长与开花至关重要。一般情况下较简便有效的调节方法就是对栽培基质施用硫磺粉。由于硫磺在基质中需一定时间的分解(约40天以上)才能起到调节作用,因此施用应尽早进行。一般在移苗后2~3片真叶出现时开始,施用量视栽培基质原有的酸碱度而定。另外,硫酸亚铁、硫酸铝等酸性肥料虽具有短期内降低ph值的效果,但过高的盐离子浓度会对植物根系造成毒害,生产中要较少使用。
病害防治
鲁冰花叶斑病病斑为褐色至黑色,危害叶片及茎的生长,导致叶片早期枯死,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施,效果良好。症状叶上发病,初生褐色小斑点,后形成直径5-14毫米的病斑。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形褐色病斑,枯死。多在夏、秋季节发病。叶柄、茎、花瓣有时也可发病。病原是CeratophorumsetosumKirchner,分生孢子圆形或纺锤形,隔膜4-5个,隔膜处缢缩,两端细胞色淡,中间细胞色浓,大小为64-80×16-16.5微米。传染途径以受害茎叶及带菌种子越冬。
白粉病
鲁冰花白粉病的病原菌为蓼白粉菌(Erysiphe polygoni (DC.))
症状: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白色小粉点,温湿度适宜时,病斑迅速扩大,甚至扩展到全株叶片。病情严重时,使叶片被白色菌丝所覆盖,后期有黄褐色至黑色点(子实体)。叶片病部增厚,枯花畸形黄。
病原及发生规律:病原为蓼白粉菌等。以病残体上越冬。翌年4~5月气温升高,产生分生抱子,借气流和风雨传播,抱子可多次侵染。4~10月均可发病。10月花卉入温室或房间时,病菌也可随之入内,在适宜的条件下在室内也发病,并成为翌年室外发病的侵染源。
防治方法
(1)栽培管理
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枝条,使其通风透光;冬季温室内不能温度过低;以排水性能好的砂质土壤种植;合理施肥,增强生长势,提高抗病性。
(2)消灭菌源
在病害发生轻时,及时清除病叶。在出入温室和房屋时,要严格检查,发现病叶及时烧毁,避免成为侵染源。